> 德育天地 > 国旗讲话 > 

2021年春季学期第十三周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

发布日期:2021-05-24

青春正好,勇于担当

尊敬的校领导、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青春正好,勇于担当》。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在教科书里见过这样一幅图片,注释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他考大学时,想要学农,父母都不赞成,他说吃饭是第一件大事,没有农民种田,就不能生存,最终说服了父母。他在西南农学院农学系学习了四年,他说:“很多人对学农有想法,可我从来没有后悔过学农”,毕业后,他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做农业科研,度过了自己人生中最难忘的18个年头。

他见过饿殍(piao),听过无数次“金元宝比不上两个馒头”,这段经历让他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专业,研究出高产水稻,让同胞们免受饥饿之苦,他把目光放在了杂交水稻上,他认为杂交水稻大有可为,即使当时的科学家都判定,这一领域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因为有了天然雄性不育株的种子,水稻才能进行人工杂交,为了寻找它,袁隆平拿着放大镜,对着试验田里的万千株稻穗,开始了大海捞针般的探索,无数次实验,无数次失败,他依然没有放弃.1970年11月,在南红农场一个铁路涵洞附近的水塘边,大约两百平方米的野生稻中,发现了三株稻穗花药异常,袁隆平接到电报赶到三亚,确认这是一株花粉败育的野生稻,当即把它命名为“野败”,“野败”的发现为后来的研究铺平了道路,1973年,全国水稻科研会议上,他正式对外宣布,中国籼(xian)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袁隆平对很多人讲过他的两个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正是为了这两个“梦”,袁隆平一直没有停下脚步,历经半个世纪水稻研究,成为稻田的忠实守望者。2008年8月29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篇文章《世界可以没有盖茨,不可以没有袁隆平》。在追梦的路上,他30多次赴国际水稻所,开展合作研究和技术交流、10多次赴印度、越南、缅甸、菲律宾、孟加拉等国指导发展杂交水稻,50余期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培训了来自40多个发展中国家,约2000名政府官员和农技专家……为表彰他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世界许多国家都为他颁发奖项,联合国粮农组织聘他为国际上发展杂交水稻的首席顾问,在浩瀚无际的宇宙中,还有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尽管90多岁了,他依然在坚持自己最初的梦想,湖南省农科院,在袁隆平住宅旁安排了一块试验田这块田从设立起就是他的“心病”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下田,获国家最高荣誉“共和国勋章”那天,他只知道,衡阳12亩试验田正处于对花时期,他立即赶过去,在现场,袁隆平拿着水稻说“开花开得好好。”年轻人亲切地称他为“90后梗王”,上班不打卡,下田最快乐。

一穷二白时,他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名满天下时,他却淡泊名利只爱守望稻田。如今,他带着梦的“种子”去了远方,却将粮食的种子、创新与奋斗的“种子”留给了后来人。功在当代,惠泽千秋,这才是真正的英雄人物,这才是真正的民族脊梁。他用一生的不懈努力和追求,让梦想拔节而起,改变了中国,影响了世界。

他曾勉励青年:“我始终都还在努力使梦想成真”,“你们是新时代中国青年,我相信你们必定会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躬行实践、厚积薄发并将不会辜负时代的担当。”

袁老,我们将牢记您的重托,用实际行动,在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征程中砥砺前行!

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向伟大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致敬!您,一路走好!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您。您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聆听。

德育主任:徐琦

2021年5月24日

弘扬长征精神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弘扬长征精神。

现代人们常说:物质上的匮乏可怕,而精神上的空虚更加致命。从某种程度上讲,物质解决人的温饱问题、住行需要,而信仰解决一个人的思想意识问题。哲学里也是这样描述的,思想意识对一个人的行动是具有指导作用的。时至今日,长征精神依旧如一个谜一样等待着人们去揭开,到底是怎样一种精神,怎样一种信仰竟超越了物质需求,超越了生死,硬是让血肉之躯得以在缺衣少粮之下战敌人、斗严寒、抗冰雪,最终走完二万五千里的漫漫征途。

二万五千里长征,一次改变中国命运的征程已在人们的评说中过去了大半个世纪。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它特有的魅力就像是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过节,在世界上广为传扬。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史无前例、雄伟壮丽的史诗。

回首风雨来时路,漫漫征程,说不完的艰难困苦,道不尽的严峻险阻。冰封的皑皑雪山、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峡谷急流、有乌江天险、有弯弯赤水、有大渡激流……加之蒋介石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粮食的严重短缺,每一条都足以让人恐惧、绝望。可长征中的人,却利用自己的两只脚,长驱直至两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

他们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攻占腊子口……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二万五千里血与汗的洗礼。所到之处,哪里没有浸透着红军战士的不散热血?哪里没有谱写着一曲动人的壮歌?长征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才是英雄好汉。他们排除万难,经历了九死一生的激烈战斗,战胜了任何人都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他们在一条布满荆棘和鲜血的道路上一步步艰难地走来,走向了光明和胜利。

在长征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红军将领的母亲,当她看到战士们吃的是清水煮的树皮、草根,外加一段牛皮带时,她落泪了。她把自己要饭讨来的生芋头全部倒进了锅里。就这,竟成为将士们难得的一顿美餐。

“牛皮腰带三尺长,草原荒地好干粮,熬汤煮菜别有味,端给妈妈来品尝。”老妈妈听着战士们自编自唱的<牛皮腰带歌>,挂满泪花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还有一次过草地,一位在战斗中刚刚入党的警卫员,为了抢救陷入泥沼的文件箱,献出了年仅18岁的生命。当他渐渐沉下去的时候,手里紧紧攥着一块银圆,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交党费。长征中,这样的事情几乎天天都有,然而队伍每天都在顽强地向前,向前……

这就是长征精神,这就是在枪林弹雨,雪山草地之间打不烂,拖不垮的硬骨头精神,这就是面对敌人的屠刀与诱惑,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的大无畏精神!

巍峨的雪山掩盖了革命烈士的躯体,却埋藏不了他们满腔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茫茫的沼泽地吞噬了革命烈士的身躯,却掩藏不住他们的信念;如雨的子弹夺去了革命烈士的生命,却夺不去他们的精神。

岁月的年轮沉淀了斑驳的痕迹,冲天的狼烟留下了悲壮的回声。我们回顾历史,不由感慨万千。红军长征的壮举已经成为历史,但是,长征精神却具有永恒不变的历史价值和光照千秋的缤纷异彩。长征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意志与品格的注脚;成为中华民族追求光明与理想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发奋图强、坚忍不拔、战胜一切困难的支柱。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民族又开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征程,为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进行着新的长征。虽然再没有雪山和草地,但我们同样面临着历史和时代的挑战。这种挑战,是一种更为长期、更为严峻的考验。它表面上看起来并非那么艰难,那么壮烈,但要取得胜利,却是相当不易的。

同学们,当你沉溺于网络游戏,失去自我的时候;当你留连于小说电视剧,不思进取的时候……想一想长征吧,想一想85年前的那些人和事。如果说当年所面临的是推翻三座大山,扫平一切障碍,建立民主政权的话,而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则是用我们的勤劳和智慧使我们的祖国阔步迈入世界经济强国的行列。这关系到当代中国的国际地位,关系到每一位华夏子孙的命运!作为当代的热血青年,我们应该有自己的远大理想,那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也是一次充满艰辛的长征,这是时代赋予我们青少年的新的长征!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

我们要接过长征精神的光辉旗帜,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学们,让我们重踏长征路,弘扬长征精神,努力拼搏,去追寻金色的理想,追寻明媚的春光,追寻火红的太阳!

谢谢大家,我的讲话完毕!

陈煜臻

2021年5月24日